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非要从贵州坠湖司机身上汲取什么教训

吴主任 吴主任 2020-08-23
图:Paul Gauguin

无论从任何角度,说什么,说多少,说多久,对于在2020年7月7日公交车坠湖事件死去的人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毕竟人死不能复生。


人们都希望能够探求报复社会背后的诸多原因,也就是哪怕能模糊窥探其行为动机,或许说不定在将来能够有效减少发生此类惨剧的概率。


这种愿望既自然又朴素。正因为随机,所以更加令人恐惧,害怕有一天这种随机随到自己头上来。因此人们无法接受仅仅是谴责张某钢这种冷血且懦弱的恐怖分子,因为人都死了,说这些干嘛。可是这道理难道别人不懂?


古今中外,报复社会事件的分析汗牛充栋,这种结果依然是一种渴望,就想知道为什么。但至今有什么科学的说服力的结论吗?我反正没看到过。


好,那我们试着分析下:


工作环境是决定因素吗?社会体制问题占比多少?个人的经济条件呢?个人天生的性格呢?后天的受教育水平呢?家庭的氛围呢?这里还分为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以及夫妻之间的感情,还有与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地方的习俗和文化是否也有影响?与身边朋友的交往的情况又决定了几分?邻里关系是否融洽?事情发生当天受到的刺激占多大比重?甚至当天的天气有没有可能也起到一丁点的作用?


谁能给个结论,哪怕是模糊的因素占比,给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理由。


从来没有人说不能研究和探讨这些无差别报复社会行为人的动机。当然可以研究,而且一直以来也有各种说法,但越深入就会越发现这是个巨大的难题,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答案。


当然,这种事非常流行一种喷薄而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狗急还能跳墙呢,人要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干出这种事来一点也不奇怪……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都充斥着类似的斩钉截铁。


但是你稍微认真地琢磨下所有的这些简单粗暴的结论,有哪个是靠谱的?


写到这里,十分有必要强调一下,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一码事归一码事,如果张某钢在身前遭遇到不公正,那相关的部门也理应得到惩罚。如果说今天一些政策法规对底层人民十分不友好(比如说户籍这样的制度)该批评的也应该督促改进(前提是这样的文章能存活下来)。


我们往后退两万步,就算权威心理学和社会学给出十分有说服力的动机分析,得出了一篇详实的分析报告。或许对政策的制定者有些指导意义(实际执行又是另一码事)对你我这样的普罗大众除了满足一种就是想知道的好奇心(而实际上这种报告几乎没人真的花时间去看)还有什么价值?


说点对普通人有用的吧。


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如果说非要从张某钢这样的人身上汲取什么教训的话,我认为是不要对体制承诺的迷信。这一类的教训很多很多了。请再次注意,这仅仅是我个人主观的看法,并不代表它是个天然客观存在的经验教训,并且与张某钢犯下的罪行没有什么相关性。这个声明很重要,并不仅仅是为了预防杠精,的确只是我个人看到的一层教训,十分主观和偏见。


在官方出具的一些基本信息里,我看到的是一个52岁的全方面的失败者,最终更是以遗臭万年的方式结束他这一生。这里的失败不仅仅是指他不够富有,而是一种被时代欺骗的沮丧。在几十年前的国企职工下岗大潮里,想必闪现过无数类似的苦闷。


如何评价包括当年东北在内的国企下岗事件呢?说真的,特别难。正如我几年前说过的,苛责他们懒惰和愚昧的确非常粗暴,也十分讨巧。既然你上了这艘船,船沉了你也别抱怨。合理吧。但是,换做你我在那种环境下,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根本不像今天这样有如此丰富的市场岗位供你选择,能进国企上班,谁会拒绝呢?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无视整个大环境。


是当时的环境在影响着人们的就业选择,是几乎没得选。今天纵有万般不满和怨恨,大环境相比三十年前已经是进步巨大了,就是人的生活有更多选择。当然,选择只是机会和权利,从不意味着天上掉馅饼。有得选是一码事,有没有能力取得成就又是一码事。不要混为一谈。


所以没必要去苛责过去在体制内享受过特权人,他们也被顺利地养成了废人。我们现在站在当下马后炮,这叫做“时代意见”,也因此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里的教训就是不要相信来自外界的那种毫无风险共担的关于你这一生的承诺。环境的变化是不会去迁就你的一厢情愿。


无论是主旋律鸡汤还是商业鸡汤都喜欢说“心若在梦就在”“一切皆有可能”“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然后再给你搭配好几个类似褚时健这样的传奇伟大故事,真是振奋人心。理论上当然随时从零开始都有机会,我们很愿意听到这样的奇迹一样的坚韧故事,但这机会,就像每个人都有机会中大奖一样,都有机会。清醒一点,不要等到哭都没人听的时候说,要从头再来。何必呢。


今天依然有很多声音,尤其人到中年混得辛苦且不如意的人在悔恨年轻没能抱住个铁饭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存在什么铁饭碗。其次,生活如果只求不饿死,当个猪可能更幸福。当然,环境可能恶化,并且毫无预期,比如此次疫情就的确影响了就业,还有一些人为的不可预期。这些困难都是存在的,因此萌生躲在体制里更安全的想法也能理解。


不多说什么,选择没有对错,反正每个人到底都得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正因为连传说中的铁饭碗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都可能被人嫌弃,一个人总是要学会居安思危。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一种十分务实且负责任的未雨绸缪。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到五十多岁的时候还活得跟那个张某钢一样,就有必要时不时地为变化做准备。


上篇:就这样把孩子培养成“怪物”

推荐:贵州那位报复社会的公交车司机到底有多惨?




关注我,在后台回复【教育】
给你一些教育相关文章汇总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